www.cnxianyu.com.cn|2025-02-28| 王国灿
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与启示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价值意义
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其社会价值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社会公平与共享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城乡要素(人才、资本、技术、数据)双向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城乡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差距。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可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缓解“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农村空心化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产业协作、就业带动和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县域经济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
(二)优化社会结构与民生改善
提升就业质量:县域产业升级(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减少留守老人、儿童等社会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城乡融合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交通、物流、数字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距。
增强社会流动性: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帮助农民提升能力,打破代际贫困循环。
(三)传承文化与增强社会凝聚力
保护乡土文化:城乡融合可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如非遗、传统村落),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断层,增强文化认同感。
促进城乡文化互鉴: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交融,既提升农村居民现代意识,也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滋养,缓解城乡文化隔阂。
构建共同体意识:城乡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社会共识,增强国家基层治理的凝聚力。
(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基层治理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如智慧乡村平台)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多元主体共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
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和利益协调机制,减少因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基层稳定。
(五)支撑可持续发展与社会韧性
生态价值转化:城乡融合推动绿色产业(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发展,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增强抗风险能力:县域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提升,可降低外部冲击(如疫情、产业链断裂)对农村的负面影响,保障社会稳定。
推动人口均衡发展:缓解大城市过度拥挤问题,促进人口在城乡间合理分布,优化国家人口空间结构。
(六)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
助力“双循环”格局:激活县域消费与投资潜力,扩大内需市场,支撑国内大循环。
维护粮食与安全底线:通过城乡产业融合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根基。
总之,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社会系统工程。其社会价值在于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互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韧性的社会结构,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层实践支撑。这一过程中,需注重保护农民主体地位、尊重乡村发展规律,避免“城市中心主义”倾向,真正实现城乡文明共生共荣。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对策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特征,并为未来政策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启示。
(一)趋势特征
1.产业融合加速,城乡经济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加工+旅游+电商”的复合模式,例如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产业园。
新业态涌现: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直播带货等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民增收和就业。
要素双向流动: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下沉,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向城市高效配置。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空间重构
交通物流网络完善:县域内“一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城乡物流配送体系覆盖下沉,助力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
数字基建普及:5G网络、智慧农业设施、数字政务平台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3.绿色发展导向,生态价值转化提速
生态产业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例如发展林下经济、碳汇交易、清洁能源项目(光伏、风能)。
人居环境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生态工程覆盖乡村,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4.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生活品质趋近
教育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医共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加快,农村居民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居民医保、养老逐步并轨,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新市民”融入城市。
5.治理模式创新,城乡协同机制强化
数字化治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城乡治理精准化(如智慧网格管理)。
多元主体共治: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二)启示与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城乡规划
制定县域城乡融合专项规划,明确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功能分区。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金融、数据等要素市场,破除制度壁垒。
2.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培育特色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避免同质化竞争。
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完善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配套体系。
3.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
建设县域数字大脑,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如智能农机、区块链溯源)。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4.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
设立城乡融合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PPP模式)。
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等改革。
5.以人为本,激发内生动力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新农人”“乡村CEO”等人才。
完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吸引城市人才、青年下乡。
6.构建韧性治理体系,防范风险挑战
关注城乡融合中的社会矛盾(如征地拆迁、生态补偿),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县域应急管理能力,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
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利益共享,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与价值共赢。未来需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县域作为“城尾乡头”的枢纽作用,最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荣”的新发展格局。(作者:王国灿系中国县域网高级顾问)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价值意义
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其社会价值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社会公平与共享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城乡要素(人才、资本、技术、数据)双向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城乡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差距。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可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缓解“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农村空心化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产业协作、就业带动和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县域经济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
(二)优化社会结构与民生改善
提升就业质量:县域产业升级(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减少留守老人、儿童等社会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城乡融合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交通、物流、数字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距。
增强社会流动性: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帮助农民提升能力,打破代际贫困循环。
(三)传承文化与增强社会凝聚力
保护乡土文化:城乡融合可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如非遗、传统村落),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断层,增强文化认同感。
促进城乡文化互鉴: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交融,既提升农村居民现代意识,也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滋养,缓解城乡文化隔阂。
构建共同体意识:城乡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社会共识,增强国家基层治理的凝聚力。
(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基层治理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如智慧乡村平台)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多元主体共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
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和利益协调机制,减少因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基层稳定。
(五)支撑可持续发展与社会韧性
生态价值转化:城乡融合推动绿色产业(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发展,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增强抗风险能力:县域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提升,可降低外部冲击(如疫情、产业链断裂)对农村的负面影响,保障社会稳定。
推动人口均衡发展:缓解大城市过度拥挤问题,促进人口在城乡间合理分布,优化国家人口空间结构。
(六)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
助力“双循环”格局:激活县域消费与投资潜力,扩大内需市场,支撑国内大循环。
维护粮食与安全底线:通过城乡产业融合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根基。
总之,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社会系统工程。其社会价值在于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互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韧性的社会结构,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层实践支撑。这一过程中,需注重保护农民主体地位、尊重乡村发展规律,避免“城市中心主义”倾向,真正实现城乡文明共生共荣。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对策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特征,并为未来政策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启示。
(一)趋势特征
1.产业融合加速,城乡经济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加工+旅游+电商”的复合模式,例如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产业园。
新业态涌现: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直播带货等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民增收和就业。
要素双向流动: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下沉,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向城市高效配置。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空间重构
交通物流网络完善:县域内“一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城乡物流配送体系覆盖下沉,助力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
数字基建普及:5G网络、智慧农业设施、数字政务平台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3.绿色发展导向,生态价值转化提速
生态产业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例如发展林下经济、碳汇交易、清洁能源项目(光伏、风能)。
人居环境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生态工程覆盖乡村,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4.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生活品质趋近
教育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医共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加快,农村居民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居民医保、养老逐步并轨,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新市民”融入城市。
5.治理模式创新,城乡协同机制强化
数字化治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城乡治理精准化(如智慧网格管理)。
多元主体共治: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二)启示与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城乡规划
制定县域城乡融合专项规划,明确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功能分区。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金融、数据等要素市场,破除制度壁垒。
2.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培育特色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避免同质化竞争。
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完善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配套体系。
3.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
建设县域数字大脑,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如智能农机、区块链溯源)。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4.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
设立城乡融合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PPP模式)。
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等改革。
5.以人为本,激发内生动力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新农人”“乡村CEO”等人才。
完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吸引城市人才、青年下乡。
6.构建韧性治理体系,防范风险挑战
关注城乡融合中的社会矛盾(如征地拆迁、生态补偿),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县域应急管理能力,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
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利益共享,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与价值共赢。未来需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县域作为“城尾乡头”的枢纽作用,最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荣”的新发展格局。(作者:王国灿系中国县域网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