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xianyu.com.cn|2025-03-04|中国县域网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到访中关村开放基金座谈交流
2025 年 2 月 27 日,为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开发利用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号召,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到访位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腹地,汇聚了人工智能(AI)、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顶尖企业的中关村开放基金办公场地,双方展开座谈交流。此次交流聚焦于如何借助科技创新与金融力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迈向绿色低碳。双方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专家智库资源,深入探讨了乡村产业升级、生态治理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关键议题。中关村开放基金依托中关村的科技与资本优势,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企业低碳技术革新,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则充分发挥政策研究与资源整合能力,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25 年 2 月 27 日,为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开发利用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号召,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到访位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腹地,汇聚了人工智能(AI)、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顶尖企业的中关村开放基金办公场地,双方展开座谈交流。此次交流聚焦于如何借助科技创新与金融力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迈向绿色低碳。双方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专家智库资源,深入探讨了乡村产业升级、生态治理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关键议题。中关村开放基金依托中关村的科技与资本优势,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企业低碳技术革新,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则充分发挥政策研究与资源整合能力,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01
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资源整合,助力乡村振兴
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养群,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自2020年发起,2021年经中国投资协会农业农村委员会批准成立。自成立以来,研究院与各部委及地方龙头企业保持紧密互动,深入扎根乡村,是一家专注于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发展的研究机构,致力于通过文化赋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振兴。研究院的核心目标是将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成立至今,已在多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陈院长介绍道,在辽宁,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少数民族自治县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大榛子、草莓、人参等产业走向更广阔市场;在四川西充县,积极推动产业调整并引入3家台湾企业,涉足玫瑰精油、化妆品、玫瑰茶等领域;在江苏泰中,助力农业机械设备加工升级;在陕西榆林,挖掘枣羊肉、大枣树等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在海南屯昌县也积极布局。
他提出,希望借助中关村开放基金在乡村振兴、固碳、低碳等领域的资源,以及中关村生态乡村创新服务联盟的农业科技力量,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子安全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我们要布局农业科技创新,把控种子源头,带动区域性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在种植领域,应运用科技手段保护土壤土地质量。为此,我们希望与中关村开放基金展开合作,借助其资本与金融服务优势,共同打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李院副院长表示:研究院作为资源平台,汇聚了众多部委及地方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需要像中关村开放基金这样专业的金融力量介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过金融层面的运作,让资源落地生根,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核心项目。
02
中关村开放基金:科技赋能,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在座谈会开场之际,中关村开放基金主任吴姝对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此次交流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布局,当前国家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方位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与此同时,国家坚定不移践行“双碳”目标,引领全社会走向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围绕中关村及全国科技、农业企业,在国家零碳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关村开放基金早有布局。在我们的投资布局中,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战略部署之一。我们通过投融资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资本赋能、资源整合和技术导入,助力这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吴姝主任在发言中介绍了基金的独特优势,在生命健康、数据赋能、双碳科创、先进制造、核心科技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我们围绕相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从投顾咨询到资本助力,全面助推企业发展。通过精准的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我们已成功服务数百家企业,涵盖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不同阶段。她表示,在基金合作上,将依据地方政府基金要求,设计科学投资方案;在产业导入层面,资产数据入表至关重要。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推动乡村产业迈向新高度,打造更多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吴姝主任表示,她不仅是中关村开放基金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关村生态乡村创新服务联盟监事长的重要职务。中关村生态乡村创新服务联盟聚焦农业现代化、数字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农机科技等领域,在农业固碳减碳等领域已形成显著的行业影响力,成为全国农业科技与低碳发展的标杆。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助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实现。例如,去年在金叵罗村成功打造北京首个零碳村项目,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展示了农业固碳减碳的可行性与成效。未来,如有其他乡村振兴县在零碳农业、生态治理等领域需要合作,联盟将积极推荐中关村相关科技企业参与,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通过推广智慧农业、可再生能源应用、碳汇技术等,联盟不仅为地方农业减排增效提供助力,更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科技力量,推动乡村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投行副总裁刘羽振详细介绍了中关村开放基金的成长背景及未来发展方向。基金成立源于科研项目投资模式的转变,从财政拨款转向市场化投资,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涵盖股权投资、企业赋能、协同创新等,在生命健康、数字赋能、先进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储备和投资经验。
他强调,基金不仅在高科技领域成果显著,在农业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固碳减碳、智慧农业等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本支持,助力农业绿色转型。基金具备从0到1再到10的全阶段支持能力,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深厚经验。未来,基金将继续整合资源,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03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此次会议,双方在友好热烈的氛围中达成了诸多重要共识:
1.构建合作架构:以“产业基金资本运作+重点项目赋能协同”为核心,整合资源,形成“政府政策引导-产业资本助力-产业资源导入-专家智库支撑”四位一体协同体系,推动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2.多维度合作:依托双方资源优势,探索产业基金创新模式,联合举办品牌活动,推动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并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助力乡村企业突破资金瓶颈。
3.明确合作重点:优先围绕地方产业基金展开合作,结合当地资源与产业基础,设计合理投资方案,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为后续合作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4.后续工作安排:双方领导达成明确意向,中关村开放基金团队将回访中农投研究院,深入探讨基金合作事宜,确定具体行程,为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结束后,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养群,同时身兼中华书画协会主席、中国山水画研究院执行院长,特别赠送了一幅精心绘制的长卷画作。陈院长透露,这幅画作是他凌晨4点开始绘制的,倾注了大量心血与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深情厚谊。这份不辞辛劳的付出,不仅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他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坚定支持与美好期许。
吴姝主任接过画作,满怀感动。她提到,陈院长在繁忙之余以真挚情感绘制长卷,令人动容。展开画卷,笔触间流淌的不仅是艺术魅力,更预示着乡村“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将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勃生、副院长张润东向吴姝主任赠送了两本《乡村振兴文集》。该书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领域的法规智库咨询、乡村人才智库建设、乡村营造建设及乡村培训等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分为上下册正编,主要汇集了法规编码、政策解读、理论探讨和案例集萃四大部分。其中,法规编码部分详细梳理了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为政策落地提供依据;政策解读部分深入解析中央文件精神,助力地方精准施策;理论探讨部分聚焦乡村振兴前沿课题,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案例集萃部分精选各地成功经验,为乡村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吴姝主任对赠书表示感谢,并表示中关村开放基金将以此次赠书为契机,深入学习书中内容,充分发挥科技与资本优势,推动乡村人才培训、产业升级和生态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关村开放基金将继续以中央政策为指引,与中农投研究院一同携手,共同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目标不懈努力。
一同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农投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润东、经济部主任张海勇、经济部副主任朴正红,中关村开放基金副主任张塞、风控总监靳心。
中关村开放基金管理中心专注于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转促及成长期项目投资,厚植包括但不限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在内的科技创新资源禀赋,致力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关村开放基金管理中心由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批复冠名“中关村”设立,基金管理人备案号P1069967,是一家具备国企背景的产业投资机构,由北京市海淀区金融办发函北京市工商管理局办理注册登记。
中关村开放基金管理中心投资领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股权投资,并与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同组建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产业配套设施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产业基金,通过投贷结合和发行重大项目建设专项债、项目收益债等类金融产品,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